关于对政协黄山市第八届委员会第四次会议第178号提案的答复
汪国栋委员:
您在市政协第八届四次会议期间提出的《关于政企并举,切实推进我市小微制造业提升自主科技创新能力的建议》的提案收悉,经研究办理,现答复如下:
近年来我市大力推动企业自主科技创新能力提升,现将主要举措及成效汇报如下:
1、梯度培育体系成效凸显。建立“科技型中小企业—高新技术企业—科技领军企业”培育路径,通过精准筛选、压实责任、严控质量、优化服务和梯次培育,重点辅导20家潜力企业,完成2023年高企核查及2024年申报抽查,推荐2家申报科技领军企业,2024年全市高新技术企业446家、数量居全省第14,较2023年度净增61家,增长15.84%、增长率居全省第7。累计申报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520家,同比增长22.3%,入库数量再创新高,圆满完成市政府工作报告任务、省“双倍增”年度任务,形成“储备一批、培育一批、申报一批”的梯队发展格局。
2、人才引育构筑创新蓄水池。2024年以来,深化“三级三方服务千企”行动,累计为包保企业解决用工6000人,组织人社专员对接企业794家次,举办线下招聘会2120场,达成就业意向4.13万人次;创新推出直播带岗、入企探岗等活动154场,并组织723家次企业赴南师大、合工大、安农大、黄山学院等高校开展“招才引智高校行”72场,吸引4974人达成就业意向。政策支持方面,强化惠企纾困,发放失业保险稳岗返还资金3594.5万元;同步推进校企定制培养计划,对签订3年以上劳动合同的毕业生按学历给予3000-10000元一次性补贴,全年达成协议508人。开展农民工、岗位技能提升等培训191期,举办技能竞赛21场,备案评价机构95个;创新开展“生临企境”就业体验、高校学子“暑期黄山行”活动;落实“迎客松英才计划”等人才补贴,发放住房生活补贴274.88万元,吸引高层次人才来我市发展。为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人才支撑。
3、技术改造锻造产业新优势。实施创新"三个全覆盖",营收亿元以上工业企业创新活动覆盖率达90.6%,5亿元以上企业创新机构覆盖12家,10亿元以上企业实现创新成果全覆盖。规上工业企业中有科技机构的企业数量占总企业的比重居全省第三、规上工业企业中有科技活动的企业数量占总企业的比重居全省第四,规上工业企业R&D经费(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)内部支出占营业收入的比重居全省第四,规上工业企业新产品销售收入占营业收入的比重居全省第二。通过"揭榜挂帅"机制组织9家企业开展11项关键技术攻关,推荐溶液法聚合工艺釜外循环双螺杆泵等16个产品入选省级重大科创产品库。2024年实施技改项目205个,投资增长27.2%,居全省第5位,争取国家设备更新专项资金2549万元及省级数字化资金4065万元。新增省级企业技术中心3家、工业设计中心2家等创新载体,培育制造业中试平台,计划2025年新增"三首"产品5个及省新产品7个,构建全链条创新生态体系。
4、金融活水精准滴灌创新主体。2024年,我市小微企业贷款余额达1015.50亿元,同比增长22.01%,增速居全省第5位,贷款户数新增6121户;创新银企对接机制,发布15家银行73项金融产品清单,召开对接会18场促成融资79.62亿元,配备1000名金融顾问提供全周期服务;深化数字赋能,全市金融机构入驻省综合金融服务平台普惠专区,实现普惠贷款在线申请、智能匹配等一站式服务,有效提升小微企业融资便利度。
5、开放创新拓展发展新空间。支持我市外资企业设立研发中心,落实税收优惠及进口设备关税减免政策,鼓励申报省级项目及科技创新进口税收优惠;助力外贸企业提升创新能力,强化品牌培育和对外合作,支持企业申报“安徽出口品牌”及国际认证、专利布局,按政策给予奖补;优化外向型企业服务,组织企业参与中博会、链博会等国际展会,促进产业链对接和技术交流,建立外资企业服务专班和重点外贸企业“包保”机制,精准解决企业创新需求,构建全流程服务保障体系。
小微企业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,是市场的主体,是保就业的主力军,是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竞争力的关键环节,黄山市委、市政府高度重视小微企业发展,下一步我市将进一步为小微企业提供服务,优化创新创业环境,多部门协作形成合力,对有需求的小微企业开展走访、调研、培训、指导,为我市经济高质量发展增添新的活力和后劲。
办复类别:A类
联系单位:黄山市科学技术局
联系电话:2354058
黄山市科学技术局
2025年6月13日
抄送:市政协提案委、市政府办公室。